“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偏偏有人從CBA跳去NBL,卻像一腳踩空。
16張熟悉的面孔,如今集體在次級聯(lián)賽“隱身”,連一個場均10分都湊不齊。
這到底是被CBA淘汰的宿命,還是NBL的門檻其實比想象高?
先看最扎眼的——楊文學(xué)。
在四川隊還能偶爾刷個兩雙,到了香港金牛,上場時間被切成16分鐘,得分?jǐn)r腰砍到6分。
球迷以為他是去降維打擊,結(jié)果自己先被維度打了。
再看盧藝文,更離譜。
14分鐘里只拿3分,助攻比籃板多,活脫脫一個“發(fā)牌員”。
曾經(jīng)CBA的鋒線答案,如今成了NBL的謎題。
有人說是外援?dāng)D壓。
NBL每場最多倆外援,卻給足8人次額度,本土球員看似機會更多,實則容錯率更低。
一個回合沒打好,板凳直接坐穿。
也有人說是節(jié)奏差異。
CBA講究陣地磨,NBL推反擊像趕高鐵。
劉力鵬在新疆練的是落位三分,到了江西,跑兩個回合就喘,19分鐘里5.9分,命中率肉眼可見地掉。
最尷尬的是內(nèi)線。
趙義明、王翊雄、馬國棟,身高都在2米10上下,卻搶不到板,蓋不到帽。
不是不想跳,是真跳不動。
CBA有護框大外擦屁股,NBL得自己補,一補就露餡。
可也有例外。
劉佳鑫在長沙勇勝場均9分,于翔在鹽南蘇科轟出10.3分4.1助攻。
他們證明:不是CBA淘汰了你,而是你先停下了腳步。
說到底,CBA和NBL的差距,不在替補,而在頂層。
國家隊那十幾個人把天花板抬高,才顯得底下的人矮。
可一旦離開天花板,有人直接躺平,有人還在踮腳。
所以,別急著嘲笑這16個人。
換作你我,從聚光燈下到看臺第二排,心態(tài)未必不崩。
問題是,崩了之后,你還練不練?
評論區(qū)聊聊:
如果你是楊文學(xué),下一站是回CBA坐冷板凳,還是留在NBL當(dāng)主力?
留下你的選擇,也許這就是職業(yè)球員每天都在做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