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暨南大學回應全紅嬋被保送

**標題:全紅嬋保送暨南大學引熱議:冠軍光環(huán)下的教育公平之辯**

關于暨南大學回應全紅嬋被保送

**引言:從奧運跳臺到大學殿堂的“跨界”**

2024年盛夏,一則“全紅嬋被保送暨南大學”的消息引爆網絡。這位17歲的奧運跳水冠軍,在東京、巴黎兩屆奧運會上以“水花消失術”征服世界,如今又因一紙錄取通知卷入輿論漩渦。有人贊嘆“天道酬勤”,也有人質疑“冠軍特權”。面對爭議,暨南大學以一份不足200字的聲明回應:“全紅嬋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倍潭虜?shù)字背后,一場關于競技體育與教育公平的深度討論悄然展開。

### **一、保送爭議:當“天才少女”遇上“學術門檻”**

全紅嬋的成長軌跡充滿傳奇色彩:出身廣東湛江農村,7歲接觸跳水,14歲破世界紀錄,15歲成為奧運史上第二年輕的冠軍。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天才少女”,因其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背景,被推上風口浪尖。社交媒體上,一條高贊評論寫道:“奧運冠軍值得尊敬,但大學錄取是否該對文化課一視同仁?”

**政策溯源:** 事實上,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早有規(guī)定: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頂級賽事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運動員,可申請免試進入高校學習。近十年間,楊倩、孫穎莎等奧運冠軍均通過此渠道進入清華、上海交大等名校。暨南大學作為“華僑最高學府”,自2018年起設立“優(yōu)秀運動員保送生”專項,旨在為體育人才提供深造機會。

**校方立場:** 面對質疑,暨南大學招生辦負責人進一步解釋:“錄取流程嚴格遵循教育部《關于做好優(yōu)秀運動員免試入學工作的通知》,全紅嬋的申報材料經專家組審核,其運動成績、道德品質均達標?!毙7酵瑫r透露,她將就讀體育教育專業(yè),未來或助力青少年體育發(fā)展。

### **二、輿論分化:掌聲與爭議中的價值碰撞**

在這場討論中,公眾態(tài)度呈現(xiàn)鮮明分野。支持者認為,全紅嬋的成就是“用生命拼搏出的入場券”。網友@體育精神永不滅 留言:“她為國爭光時,怎么沒人提‘公平’?體育生就該用體育成績說話!”而反對聲則聚焦教育公平:“寒窗苦讀十二年的學子,為何要為一紙文憑擠破頭?”

**深層焦慮:** 爭議背后,折射出社會對教育資源分配的高度敏感。在考研報名人數(shù)連年破千萬、就業(yè)競爭加劇的當下,“保送”二字極易觸動公眾神經。教育學者熊丙奇指出:“公眾并非針對全紅嬋個人,而是擔憂特招政策被濫用,動搖教育公平的根基?!?/p>

### **三、體教融合:冠軍保送是“捷徑”還是“必經之路”?**

全紅嬋事件將中國體教融合的困境置于聚光燈下。傳統(tǒng)“體校分離”模式下,運動員往往面臨“退役即失業(yè)”的風險。國家體育總局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注冊運動員中僅12%具備大專以上學歷。

**破局嘗試:** 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推進體教融合”,2022年教育部將體育納入高考選考科目。在此背景下,優(yōu)秀運動員保送政策被視為打通職業(yè)通道的關鍵舉措。清華大學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強調:“讓運動員接受高等教育,不是施舍而是必要投資。體育產業(yè)的專業(yè)化發(fā)展需要復合型人才。”

**全紅嬋樣本:** 暨南大學為其定制的培養(yǎng)方案顯示,課程設置包含運動訓練學、體育心理學等專業(yè)課程,同時配備文化課補習。這種“體教雙軌制”模式,曾在鄧亞萍(劍橋博士)、姚明(上海交大)身上驗證成功。正如央視評論所言:“我們不能要求跳水冠軍同時是數(shù)學天才,但可以助其成長為體育教育家?!?/p>

### **四、更大的棋局:體育強國需要怎樣的教育支撐**

在全紅嬋保送風波的討論中,一個更具戰(zhàn)略意義的議題浮現(xiàn):體育強國建設是否需要重構人才評價體系?

**國際參照:** 美國NCAA(全國大學體育協(xié)會)每年為3萬名運動員提供獎學金,斯坦福大學在近五屆奧運會上貢獻了279枚獎牌;德國規(guī)定職業(yè)運動員必須接受職業(yè)教育。這些案例揭示現(xiàn)代體育競爭的本質已演變?yōu)椤翱萍?教育+訓練”的復合型競爭。

**中國路徑:** 2023年教育部新增11所體育類高職院校,北京體育大學開設“冠軍班”,旨在打破“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偏見。全紅嬋的導師、暨南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彭國雄表示:“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是‘比賽機器’,而是能推動體育科學化發(fā)展的新一代?!?/p>

**結語:在掌聲與質疑聲中尋找平衡點**

全紅嬋的大學之路,恰似她完成的那些高難度跳水動作——在社會的注目下,需要精準找到“教育公平”與“人才戰(zhàn)略”的平衡點。當網友為“該不該保送”爭論不休時,或許更應思考:如何建立更透明的特招機制?怎樣構建多元化的成才通道?

正如跳水運動中“壓水花”的關鍵在于入水角度,對待體育人才的教育問題,同樣需要找到那個“黃金切入點”。全紅嬋踏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不僅是個體命運的轉折,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體教融合改革的決心與挑戰(zhàn)。

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人。當我們?yōu)?4歲少女勇奪奧運金牌歡呼時,或許也該給予17歲的全紅嬋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在跳臺之外的人生賽場。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