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跳水世界杯,全紅嬋只報一項10米臺。面對質疑她坦言:我18了

跳水,堪稱體育項目中對運動員年齡和身體條件要求最為嚴苛的項目之一。18 歲,對于普通人而言,是青春綻放、充滿無限可能的年紀,但對于跳水運動員全紅嬋來說,卻意味著要直面身體發(fā)育帶來的諸多難題。如今的全紅嬋,身高已從東京奧運會時的 1.43 米躥升至 1.55 米,體重也增加了 7 公斤。這些看似平常的身體變化,在跳水池中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今年跳水世界杯,全紅嬋只報一項10米臺。面對質疑她坦言:我18了

曾經,全紅嬋與陳芋汐在雙人跳臺上的默契配合堪稱一絕,兩人 1 厘米的身高差、0.1 秒的動作時差,使得她們的每一跳都如復制粘貼般完美,裁判的同步分打分筆常常舍不得離開滿分檔。但隨著全紅嬋身體的發(fā)育,如今的她們,就如同兩臺不同型號的精密儀器,強行組隊后,空中姿態(tài)的微小差異在入水時都會被放大成滔天巨浪。這也是為什么在此次世界杯名單上,女子雙人 10 米臺悄然換上了掌敏潔 / 盧為的新組合。這一決定,雖有培養(yǎng)新人的考量,但更多的是面對現實的無奈之舉。

身體變化帶來的影響遠不止于雙人跳。全紅嬋的看家動作 207C(向后翻騰三周半抱膝),如今也成為了一道難以逾越的科學難題。體重的增長使得入水沖擊力增加了 30%,水花控制系數下降了 15%。為了克服這道難關,她每天要進行 300 次陸上跳訓練,跳水動作更是要根據最新的身體狀況反復調整,每天訓練時長高達七八個小時。正如她自己所說:“跳不好或者被說的時候很想哭,也很多次想過放棄。我看起來非常樂觀,其實都憋心里,不輕易講出來而已?!?/p>

面對身體發(fā)育帶來的重重挑戰(zhàn),全紅嬋并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勇敢地踏上了從 “天賦型選手” 向 “技術流” 的轉型之路。她的日常訓練,每一個細節(jié)都透露著這份決心與堅持。就連飲食,都精確到令人驚嘆的程度,曾經那個抱著整箱橘子傻笑的湛江姑娘,如今連果盤里的水果都要先請示營養(yǎng)師。

在訓練場上,全紅嬋為了適應身體變化,對跳水動作進行的每一次微調,都需要上萬次的重復才能形成肌肉記憶,這無異于把用了四年的手機輸入法突然換成九宮格,難度可想而知。但她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對跳水的熱愛,在這條轉型之路上穩(wěn)步前行。

這次世界杯,全紅嬋將向個人第 9 枚世界杯金牌發(fā)起沖擊,這一決定本身就是對她實力的最好證明。盡管身體發(fā)育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但她依然在不斷突破自我,以實力回應外界的質疑。

或許,我們真的不需要過于擔心全紅嬋的未來。她就像一顆堅韌的種子,在經歷風雨的洗禮后,必將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花朵。我們與其糾結于她是否還能重現 14 歲時的巔峰表現,不如以一顆平常心去欣賞她的每一場比賽。畢竟,每一次觀看她的比賽,都是一次難得的視覺盛宴,都是在見證一位傳奇運動員的成長與蛻變。

4 月 3 日的瓜達拉哈拉跳臺上,當聚光燈再次聚焦在全紅嬋身上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結實、更加堅韌的身影。這不是天才少女的謝幕演出,而是一位成年運動員的進化宣言。從嫩芽到喬木的蛻變,本就需要經歷風雨的敲打。全紅嬋用她的堅持與努力,向我們詮釋了體育精神的真諦。讓我們繼續(xù)為這位跳水界的傳奇少女加油助威,期待她在未來的賽場上創(chuàng)造更多的輝煌!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網絡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