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CBA投資兩極分化或將加劇,歸化球員放開成新分水嶺

虎撲04月11日訊 媒體人邵化謙在《新體育》撰文,原文標題為《CBA的財務困局》,文章中談到了作為CBA投資方的國企與民企在兩極分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媒體人:CBA投資兩極分化或將加劇,歸化球員放開成新分水嶺

部分原文如下:

中國職業(yè)籃球聯賽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資本裂變。隨著2024-2025賽季深入,CBA財務版圖呈現出涇渭分明的兩極格局:以山西、上海為代表的國企球隊財力雄厚,構筑起"超級戰(zhàn)艦",反觀民企陣營,四川、江蘇等隊深陷生存危機,連傳統豪強廣東也難掩頹勢。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戰(zhàn)績榜單上,更折射在資本運作層面——國企將球隊視為城市名片持續(xù)投入,民企則在行業(yè)寒冬中節(jié)節(jié)收縮。外援上場規(guī)定放寬至4節(jié)7人次,山西隊豪擲千金簽約10名外援,與民企高頻更換廉價外援的生存策略形成鮮明對照。懸在頭頂的降薪令更引發(fā)深層憂慮:行政干預下的薪資調控雖緩解資方壓力,卻可能加劇人才外流與"陰陽合同"亂象。

CBA正站在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如何構建可持續(xù)的財務生態(tài),已成為關乎中國籃球未來的必答題。

CBA投資的兩極分化格局其實已經持續(xù)了很多年。到2024-25賽季,國企與民企兩極分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從戰(zhàn)績來看,國企背景的俱樂部幾乎壟斷了競爭金字塔的頂端。2024-2025賽季常規(guī)賽第二階段結束后,6支國企球隊全部躋身聯賽前12名,山西、山東、青島等隊長期高居積分榜前列。

第一階段有些低迷的上海隊在第二階段逆流而上。賽季初期,他們在外援引進方面受挫,但久事集團強大的財力是這支球隊的后盾,上海隊擁有比絕大多數球隊更大的容錯率。洛夫頓的加盟,直接改變了這支球隊的競爭力,甚至改變了聯賽的競爭格局。在賽季進行期間,他們還悄然完成混血球員朱正的入籍,在改善球隊陣容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反觀民企陣營,深陷生存危機的球隊不在少數,四川、江蘇、福建、廣州等球隊早早與季后賽無緣。即便是傳統強隊廣東,過去這幾個賽季也明顯感受到壓力,他們無法像10多年前那樣,組建起“準國家隊”級別的國內班底。過去幾年周鵬、趙睿、周琦的離隊,都反映了廣東隊已經不再像當年那般實力雄厚。

保持高投入的民企球隊越來越少。本賽季只有廣廈和新疆在引援方面不含糊,廣廈正處在爭冠周期,本賽季是他們奪冠的大好機會,管理層選擇加大投入無可厚非。新疆是民企球隊當中最具實力的一支,即便是這樣,新疆隊的投入比起幾年前也有所下滑。

CBA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本質是兩類資本在抗風險能力與政策上的懸殊差異。特別是疫情之后,各行各業(yè)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體育自然不能獨善其身。雖然CBA的商業(yè)價值在30年內不斷提高,但是各支球隊的投入同樣也在水漲船高。更何況,CBA有不少民企球隊的主業(yè)與房地產有關,行業(yè)出現波動,球隊投入縮水,國企則構建起資金“安全網”。

國企將球隊視為城市名片,對短期虧損的容忍度高。民企曾經也看重球隊帶來的廣告效應,但現在因為經濟環(huán)境變化,受困于資金不足。曾幾何時,廣州龍獅是CBA球員轉會市場上的買家,多次從不同球隊挖來年輕的“潛力股”,但是為了維持運營,去年夏天不得不拋售主力球員,這些案例暴露出球隊在長期投入與即時回報間的艱難平衡。展望未來,這種分化或將進一步加劇,歸化球員的開放可能成為新的分水嶺。

文章轉載自新體育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