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失3冠后,令人擔憂的事還是發(fā)生了,人民日報果斷發(fā)文力挺

文|羊羊不吃草

全紅嬋失3冠后,令人擔憂的事還是發(fā)生了,人民日報果斷發(fā)文力挺

編輯|娛叔

引言

在璀璨的體育星河中,全紅嬋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新星。

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上幫助中國隊拿下女子單人10米臺決賽五連冠的“天才少女”,中國跳水隊第三個在奧運會上蟬聯(lián)女子單人10米臺金牌的“嬋寶”。

原本這溫柔親切的稱呼,為何在一夜之間煙消云散?

然而,曾幾何時,這份喜愛似乎在一夕之間悄然改變,嘲諷與謾罵如洶涌的暗流般襲來。

這一切的轉(zhuǎn)變,皆源于剛剛落幕的世界泳聯(lián)跳水世界杯。

01 天才少女的“成人禮”考驗

在體育競技的舞臺上,勝負總是如影隨形的。

剛剛從巴黎奧運會摘得2枚金牌的全紅嬋,在今年的跳水世界杯賽中,連續(xù)三次與冠軍頭銜擦肩而過。

在分站賽的墨西哥站和加拿大站的預賽中,全紅嬋一直是正常發(fā)揮的,也均位列第一。

但在最后的決賽中,比賽采用了全新的賽制,并且節(jié)奏非常之快,這對運動員的狀態(tài)和能力無疑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

對于剛滿18歲的全紅嬋來說,盡管天賦異稟,但大賽經(jīng)驗相對不足。

在半決賽中,全紅嬋出現(xiàn)失誤,以22.45分的差距落后于陳芋汐,遺憾以第二名的身份進入決賽。

雖然在決賽中,全紅嬋全力追趕,但陳芋汐的能力,自然是有目共睹的。

兩人勢均力敵,被師姐的牢牢壓制全紅嬋,最終以21.45分之差屈居亞軍。

賽場上的每一次失誤,雖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激烈的競爭中,卻可能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每個人都在為了冠軍之位披荊斬棘,賽場上沒有永恒的冠軍,失敗也只是為了下一次奪冠的墊腳石。

但這時候,總有一些“鍵盤俠”活躍在熱點一線上。

02 鍵盤俠的“冠軍審判”

全紅嬋在賽場上的接連失利,如同晴天霹靂一般,令眾多粉絲們憂心忡忡。

勝負乃是兵家常事,但對于一名運動員而言,倘若頻繁與冠軍失之交臂,難免會讓大家對她的狀態(tài)有所擔憂。

畢竟,全國跳水冠軍賽馬上將至。

剛過完成人禮的全紅嬋,正處于身體快速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本就充滿挑戰(zhàn),身體原因?qū)λ谫悎錾系陌l(fā)揮也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她在承受著賽場上失利帶來的心理壓力的同時,部分網(wǎng)友不僅沒有給予理解和鼓勵,反而發(fā)起了惡意攻擊。

這些刺耳的言論如同利刃一般,一刀一刀的刺向這個孩子。

甚至有人毫不留情地嘲諷她“發(fā)育期變笨重”,更有人尖酸地指責她“207C動作水花炸魚”“沒冠軍命還裝可愛”。

這些惡毒謾罵,全然不顧她曾取得的輝煌,也徹底否定了她夜以繼日的訓練和一次次登上高臺的努力。

回顧她的成長歷程,在年僅7歲的時候,她就毅然地離開父母的懷抱,踏上了這條艱苦的跳水之路。

寒來暑往,年復一年,她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一次次咬牙堅持了下來,最終鑄就了她那鋼鐵般的運動精神。

年少成名,在跳水賽場上,她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創(chuàng)造出了一次次堪稱傳奇的“水花消失術”,并成為了史上年齡最小的“三金王”。

這些輝煌的成就,無疑是對她卓越實力和過人天賦最有力的證明。

這些惡意言論,不僅是對全紅嬋個人的不尊重,更是對運動員精神的褻瀆。

而全紅嬋,這位年輕且充滿天賦的跳水小將,面對鏡頭時淚光閃爍。

好在,面對這一切惡意,全紅嬋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勇敢地站出來,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擊。

03 少女戰(zhàn)士的漂亮反擊

在面對比賽中的失利以及外界鋪天蓋地的輿論壓力,全紅嬋卻又展現(xiàn)出了令人敬佩不已的強大心態(tài)。

就像跳水那樣,她沒有被挫折輕易打倒,而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直面應對。

隨機,她便在社交平臺上了發(fā)布了日常訓練的照片,并輔以“那咋了?這就破防了?”等文案。

不僅如此,同時還在評論區(qū)中直接回懟了一位被她戲稱為“破防哥”的惡意挑事分子。

緊接著,她分享了自己與陳芋汐在比賽后臺模仿“小天鵝舞步”的魔性視頻,并配上“萌混過關”的俏皮文案。

不難看出,全紅嬋不僅沒有被輿論風波所困擾,還以幽默和樂觀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壓力。

如果金牌是他們的肯定,那這些操作,才真正印證了運動健兒們絲毫不懼困難的品質(zhì)。

比“水花消失術”更難得的,是面對網(wǎng)絡暴力時的“煩惱消失術”。

人民日報更是將此條視頻轉(zhuǎn)發(fā)。

當全紅嬋深陷輿論困境之時,《人民日報》果斷地發(fā)出了正義之聲,這無疑給了全紅嬋堅定的支持。

是啊,“真正的冠軍絕非僅僅是那些長久佇立在榮譽頂峰的人”。

對于一個剛剛年滿18歲,正處于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的年輕姑娘而言,那些躲在屏幕背后的“鍵盤俠”們所進行的“冠軍審判”,顯得太過苛刻和無情。

畢竟,在競爭激烈的體育賽事中,從來就不存在常勝將軍。

一枚小小的金牌背后,卻是我們所看不到的運動員們付出的辛勞和努力。

《人民日報》這一及時且有力的發(fā)聲,恰似一道明亮而溫暖的光芒,溫暖著她那差點被我們熄滅的熱情,也同時為她照亮遠方的路。

“飯圈文化”絕不可侵蝕體育領域。

更不能僅憑借一時的勝負,就輕易地去否定一名運動員的價值。

在賽場上,每一位運動員為了國家榮譽、為了個人夢想,他們頑強拼搏,即便遭遇失敗,尊重和鼓勵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如今的她,更應該得到我們的認可和支持,而非肆意的指責和惡意的攻擊。

這些惡意言論無疑給全紅嬋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愿這些負面聲音不會對她的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影響,讓她能全力以赴接下來的比賽。

結語

就如《人民日報》在五四青年節(jié)中為全紅嬋配的文案:還年輕,天高地厚去闖一闖。

無論如何,都不應因一次與金牌的擦肩而過,就對運動員惡言相向。

并非只有金牌才是為國爭光,運動員身上的精神才是更難能可貴的。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