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倆月,看新聞聯(lián)播鏡頭下的馬龍,面相變了,才懂劉國梁的評價

文|紫薯丸子

上任倆月,看新聞聯(lián)播鏡頭下的馬龍,面相變了,才懂劉國梁的評價

編輯|娛叔

一身西裝,掩不住微微消瘦的臉頰;

人民大會堂的燈光,照見了馬龍沉淀的深邃眼神。

當球迷驚嘆 "龍隊面相變了" 時,誰又知這面容變化的背后,藏著怎樣一副重擔?

01、從賽場到人民大會堂

7月2日的《新聞聯(lián)播》畫面上,一個熟悉的身影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乒乓球奧運冠軍馬龍出現(xiàn)在鏡頭里,他身著深色西裝,端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

他時而低頭認真記錄會議要點,時而凝神專注傾聽發(fā)言。

這份不同于賽場的沉靜與投入,迅速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

這次亮相并非偶然。

全國青聯(lián)第十四屆委員會全體會議正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馬龍以新當選的全國青聯(lián)委員身份首次參會。

從賽場到《新聞聯(lián)播》,他的身份轉(zhuǎn)變只用了72天。

4月23日,北京的一場重要會議上,中國乒協(xié)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宣布了領導層變動。

王勵勤接任乒協(xié)主席,馬龍當選副主席。

這個任命意義可不一般,因為馬龍是以現(xiàn)役運動員的身份進入乒協(xié)領導層。

在中國乒協(xié)歷史上可是頭一遭,打破了以往的慣例。

再者說馬龍的上任,可不是掛個虛名那么簡單。

在當選后的短短兩個月里,他的行程表排得滿滿當當。

5月中旬,他出席了開幕式,親切地與小球員們交流訓練心得,傳遞經(jīng)驗。

6月馬龍現(xiàn)身鳥巢奧林匹克日活動,忙著傳播乒乓球運動。

如今他在青聯(lián)會議上專注地神情,也在標志著他新的使命。

從為國爭光的運動員,轉(zhuǎn)型為引領青年精神的榜樣,而這種轉(zhuǎn)變最大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面相上。

02、責任的重擔

“馬龍面相變了”這成了他上任乒協(xié)副主席兩個月后,網(wǎng)絡上熱議的一個焦點話題。

有粉絲對比他上任前后的照片:臉頰似乎更消瘦了,黑眼圈明顯加重。

最顯著的變化是眼神:以前眼神里的“殺氣”變成了“疲憊”。

這種變化并非偶然,從運動員到管理者,他面臨的挑戰(zhàn)遠超想象。

當運動員時,他只需要“提升自己”,每天琢磨技術、研究對手、拼命訓練;

但作為乒協(xié)副主席,他要“統(tǒng)籌全局”,小到隊員傷病恢復,大到國家隊梯隊建設,每個決策都關系著中國乒乓球的未來。

就像國乒備戰(zhàn)多哈世錦賽時,馬龍每天跟著運動員們一起上早操,還當陪練參與訓練。

還有這次的美國大滿貫,國乒身上的壓力也不小。

新老交替的緊迫課題,更是懸頂之劍。

難怪《新聞聯(lián)播》高清鏡頭下,他眼角悄然爬上了細紋。

但熟悉的人都知道,那個“默默扛苦”的馬龍從未改變。

現(xiàn)在再回味他恩師劉國梁的評價,才深有感觸。

馬龍不會炫耀自己多能吃苦,只是用冠軍來證明一切。

而如今劉國梁的評價,也有了新的解讀。

當馬龍不再用冠軍證明自己,而是用擔當扛起責任時,他的“偉大”就有了更廣闊的定義。

他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強者,不是永遠不老,而是在每個階段都能找到自己的使命,然后拼盡全力去完成。

疲憊寫在臉上,但那份完成使命的決心,刻在骨子里。

這份刻在骨子里的倔強,從來不是突然養(yǎng)成的。

那些藏在金牌背后的傷痕、躲在掌聲背后的堅持,早已為“使命必達”四個字埋下最堅韌的注腳。

03、傷痕鑄就輝煌

回望馬龍的職業(yè)生涯,六枚奧運金牌的光芒幾乎遮蔽了所有陰影。

從2012年倫敦初露鋒芒,到2024年巴黎第六金加身,他成為中國奧運史上金牌最多的運動員。

國際乒聯(lián)稱其為“GOAT”(歷史最佳球員);

日本媒體封號“六邊形戰(zhàn)士”,154個國家級以上賽事冠軍鑄就“雙圈大滿貫”神跡。

然而,最動人的勛章卻藏在傷痛中。

2018年,馬龍遭遇職業(yè)生涯最嚴重的膝傷,膝蓋積液、軟骨磨損讓他連正常走路都困難。

當時有媒體拍到他在訓練館扶著墻壁做康復,汗水浸透了整件衣服,可他臉上卻沒什么表情。

即便疼得晚上睡不著,但他從來不喊一聲苦,第二天照樣準時出現(xiàn)在訓練場。

2019年手腕手術后,醫(yī)生說他可能要告別球臺了。

但第二年的德國公開賽,他擊敗了曾爆冷戰(zhàn)勝樊振東的奧恰洛夫,強勢宣告王者歸來。

2021年東京奧運會前,他的肘部傷勢復發(fā)。

為了不影響備戰(zhàn),他選擇保守治療,每天訓練后要接受長達3小時的理療。

醫(yī)生曾建議他“減少高強度訓練”,但他卻瞞著教練組偷偷加練。

對于他來說,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決不能讓自己留下遺憾。

最終,他拿下男單和男團冠軍,成為奧運史上首位乒乓球男單“雙滿貫”得主。

但很少有人知道,奪冠后他躲在更衣室里,因為疼痛幾乎站不起來。

別的運動員受傷可能會以此為借口,但他永遠是我能行。

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他帶傷擊敗瑞典選手法爾克奪冠,賽后接受采訪時,記者問他“是不是很不容易”。

他只是淡淡一笑:“每個冠軍都不容易,我只是做好了自己該做的?!?/strong>

馬龍從不在鏡頭前展示繃帶下的傷口,也從未用治療室的照片換取公眾同情。

只是把膝蓋積液的刺痛、手肘手術的傷疤都揉碎了咽進肚子里。

那些本該是"勵志素材" 的事件,在他這里都變成了賽場上的得分。

這種“吃苦不喊苦”的性格,貫穿了他整個運動員生涯,如今更化作青聯(lián)委員的責任擔當。

結(jié)語

或許未來,我們會在更多官方場合看到馬龍,他的臉上可能會有更多皺紋,眼神可能會更加深邃。

但只要他還在為中國乒乓球奔走,那份藏在面相背后的拼搏和擔當,就永遠不會老。

因為有些東西,比外貌更能抵御時間。

比如對事業(yè)的熱愛,比如對責任的堅守,比如那句永遠不用多說的“我能行”。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