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均 18.6 分 5.2 籃板 4.8 助攻的李夢,會讓中國女籃陷入 “后繼有人” 的焦慮?WCBA 聯(lián)賽的數(shù)據(jù)面板上,這位 “女版詹姆斯” 的名字后面,跟著一串刺眼的第一 —— 鋒線得分第一,真實命中率第一,助攻失誤比第一??梢怯幸惶焖┎簧蠂谊爲?zhàn)袍,誰能拿起那面 “全能” 的大旗?球迷群里吵了三天三夜,有人說 “根本沒人能替代”,有人列出一串年輕名字,吵到最后差點掀了桌子。其實答案就藏在那些 18 到 22 歲的小姑娘身上,她們現(xiàn)在或許還帶著青澀,但誰知道不會突然冒出個 “小李夢” 呢?
先說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李雨汧。18 歲的她在 U19 賽場投進絕殺球那天,場邊的裁判都忍不住給她鼓掌。這姑娘打球像頭小豹子,場均 16.3 分的得分里,有三分之一來自最后兩分鐘 —— 說白了就是敢打硬仗。有次熱身賽落后 3 分,她在中場就跟教練說:“最后一攻給我?!?結果還真在三人包夾里鉆出來投進了三分,下場時球衣上全是泥印子,嘴角卻揚得老高。但老教練看了她的比賽錄像直搖頭:“這孩子對抗時像塊豆腐,場均 2.8 次失誤,到了國際賽場還不得被搶斷到懷疑人生?” 網(wǎng)友 “籃球老炮” 說得更直接:“大心臟是好事,可總不能帶著球往人堆里沖吧?”
楊舒予的防守能讓人看入迷。上賽季 WCBA 她像塊狗皮膏藥似的貼著對手,場均 1.5 次搶斷不說,還能把對方得分王牌的效率壓到平時的七成。有場比賽她防得外援急得罵臟話,裁判吹罰時她還笑嘻嘻地說:“姐姐,下次傳球小心點?!?三分球 38.5% 的命中率也快追上李夢了,可問題是她太 “乖” 了 —— 場均才 2.3 次突破,比李夢少了一半還多。助理教練私下說:“小楊總想著傳球,其實自己突進去機會更好?!?球迷 “女籃鐵粉” 在論壇敲鍵盤:“光會防守可不夠,李夢當年可是能自己撕開防線的,楊舒予得再野一點!”
羅欣棫的數(shù)據(jù)單看著最漂亮。15.6 分 6.3 籃板 3.2 助攻,比同期李夢還多出 1.1 個籃板,籃下、中距離、三分線外都能得分,簡直是臺 “無死角得分機器”??伤谋荣愊褡^山車,今天能砍 25 分,明天就可能 8 分收場,穩(wěn)定性波動得讓教練組頭疼。有次賽后分析會,宮魯鳴指著錄像問她:“第三節(jié)那幾個空籃為啥不進?” 小姑娘紅著臉說:“突然有點慌?!?這毛病在大賽里可致命,就像網(wǎng)友 “數(shù)據(jù)分析帝” 說的:“李夢厲害就厲害在連續(xù)十場保持高效率,羅欣棫得先學會‘不翻車’?!?/p>
翟若云投三分的樣子像幅畫。起跳時身體挺直,手腕輕輕一抖,球就帶著弧線鉆進籃筐,39.1% 的命中率在年輕球員里獨一份??煽此闹?shù)據(jù)能急死人 —— 場均 1.1 次,有時候一場比賽下來都不帶動傳球念頭的。有次記者問她:“為啥不傳給空位隊友?” 她撓著頭說:“我怕傳錯?!?這回答讓老帥嘆了口氣:“籃球不是一個人的游戲啊?!?球迷 “老籃球迷” 說得透徹:“李夢能讓隊友變更好,翟若云現(xiàn)在頂多算個‘得分機器’,離‘全能’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在美國打球的鄧雨婷是個異類。她在 NCAA 被對手撞得東倒西歪,場均還能掙到 2.1 次罰球,那股子對抗的狠勁,國內(nèi)同位置球員很少見??伤拇蚍ǜ鷩谊犛悬c “水土不服”—— 在國外習慣了拿著球就沖,回來打陣地戰(zhàn)總顯得格格不入。有次訓練賽,她一個人從后場沖到前場,結果隊友還沒跑到位,球直接出了界。宮魯鳴在場邊喊:“小鄧,等等隊友!” 她這才撓撓頭停下來。網(wǎng)友 “留洋球迷” 辯護:“她那是美式打法,適應適應就好了。” 可反對的聲音更響:“等她適應了,黃花菜都涼了!”
現(xiàn)在球迷最關心的,是這些姑娘能不能補上自己的短板。李雨汧在健身房加練力量,啞鈴從 5 公斤加到 8 公斤,練得胳膊都抬不起來;楊舒予跟著男隊練突破,被斷了一百次也不吭聲;羅欣棫的床頭貼著 “穩(wěn)定” 兩個大字,每天看李夢的比賽錄像學節(jié)奏;翟若云逼著自己每場至少傳 3 次好球,哪怕因此少得幾分;鄧雨婷在訓練里故意放慢速度,學著跟隊友打配合。這些細節(jié)看著不起眼,可積累起來就是質(zhì)的飛躍。
其實說到底,沒必要非得找個 “李夢第二”。每個球員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李夢當年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了全能王。就像老教練常說的:“籃球場上沒有復制品,只有更好的自己?!?現(xiàn)在這些年輕姑娘,有的敢投絕殺,有的擅長防守,有的能搶籃板,假以時日說不定能拼湊出一個 “全能團隊”—— 這不比單靠一個人更靠譜?
網(wǎng)友 “理性看球” 說得好:“李夢的厲害,不光是數(shù)據(jù)好看,更是那種在場上的霸氣?!?現(xiàn)在的小姑娘們或許還缺這點霸氣,但誰知道呢?也許下屆亞洲杯,就能看到某個 19 歲的姑娘,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用一記三分、一次搶斷、一個助攻,讓球迷突然想起:“這不就是當年的李夢嗎?”
籃球的傳承就是這樣,有人離開,就有人頂上。李夢的故事還沒結束,新的故事已經(jīng)開始了。那些在訓練館里揮汗如雨的年輕身影,終有一天會站在國際賽場的中央,用她們的方式詮釋 “全能” 的含義。到那時候,我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最好的接班不是模仿,而是超越 —— 就像李夢當年超越她的前輩一樣。讓我們多給她們點時間,畢竟誰也不是天生的 “六邊形戰(zhàn)士”,不都是一場球一場球練出來的嗎?
免責聲明:文章案例過程,圖片都來自于網(wǎng)絡,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果涉及案件版權或者人物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刪除內(nèi)容!特別說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