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護士賬號一夜爆紅,簽約公司聯(lián)手打造,根本看不出是護士!

“我真的很想放假”一場馬拉松奪冠后的采訪中,護士張水華掩面痛哭的一句話,瞬間把她送上了熱搜。她為什么哭?真的是因為“跑累了”,還是另有隱情?緊接著,網友扒出她疑似簽約了運動品牌和MCN機構,一時間輿論嘩然,一邊是白衣天使的身份,一邊是網紅運動員的標簽,這場突如其來的爭議,背后到底藏著怎樣的故事?

女護士賬號一夜爆紅,簽約公司聯(lián)手打造,根本看不出是護士!

其實像張水華這樣“雙重身份”的人,在如今的社交媒體時代并不少見。很多普通人借助愛好特長在網絡上發(fā)光發(fā)熱,卻也常陷入“不務正業(yè)”的質疑聲中。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的現(xiàn)象?

比如,最早引發(fā)這類討論的,是一些教師在網上做知識分享類短視頻。有人批評他們“耽誤教學”,但也有很多人支持,認為這是教育創(chuàng)新。就像四川一位高中物理老師@李老師小課堂,通過趣味實驗短視頻吸引了百萬粉絲,被媒體報導后反而獲得了學校的支持,認為她讓物理“出圈”了。

再比如疫情期間,不少醫(yī)生護士通過抖音、小紅書分享日常工作,有的甚至還出了書、接過推廣。像北京某醫(yī)院的護士“小娜老師”,經常發(fā)科普視頻,她說:“我不是在做網紅,我是在做健康傳播。”這種“職業(yè)+自媒體”的雙重路徑,逐漸被更多人理解和認可。

回過頭看張水華,她作為一名從業(yè)十年的護士,2017年開始跑馬拉松,成績出色本應是勵志故事,卻因為一句“求放假”被推上風口浪尖。有網友說:“拿了冠軍還要抱怨班多?”但也有人站出來替她說話:“你知道護士連續(xù)值班有多辛苦嗎?”“難道努力的人不配擁有休息?”

真正的問題或許并不在于她有沒有做自媒體、接沒接贊助,而在于我們是否愿意相信:一個人可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追求自己的熱愛。

張水華關閉評論區(qū),或許是一種無奈。但我們不妨多一點善意,少一點審判。在這個誰都可以發(fā)聲、誰都可以被看見的時代,職業(yè)與熱愛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而這未必是壞事。

無論是護士、老師,還是醫(yī)生、警察,他們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種身份。追求夢想、展現(xiàn)自我,不是錯,更不是罪。我們可以批評一種行為,但不要輕易否定一個人。

愿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既能腳踏實地,也能仰望星空。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