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打完兩輪的U23亞洲杯預選賽,一場0-24的慘案直接把北馬里亞納群島隊釘在了“亞預賽頭號魚腩”的標簽上。這支連國際足聯會員都不是的球隊,首輪碰上澳大利亞隊就被灌了14個球,0-14的比分還沒讓他們緩過勁,次輪面對中國隊又遭10球碾壓,0-10的結果讓兩戰(zhàn)失球數定格在24個,全程沒進哪怕1個球。更扎心的是,隊里的球員壓根不是職業(yè)選手——主力中衛(wèi)丹尼爾·巴勃羅平時是羽毛球裁判,門將托韋斯要忙著在關島消防局值班,還有幾個隊員是在校大學生,他們連塊標準草皮都沒的練,周末只能在水泥地上湊活踢,這樣的隊伍遇上職業(yè)梯隊,慘敗早就是定局。
和北馬里亞納群島隊一起提前告別本屆賽事的,還有另外17支球隊,總共18隊剛踢完兩輪就徹底失去出線希望。這些球隊里,有像中國臺北、中國香港、阿富汗、不丹這樣兩戰(zhàn)全敗積0分的,也有緬甸、老撾、阿曼只拿到1分的,要么是實力和同組對手差了好幾個檔次,要么是關鍵球處理屢屢掉鏈子,最后只能早早收拾行李。要知道本屆預選賽11個小組里,只有小組第一和4個成績最好的小組第二能出線,而亞足聯判定“成績最好的小組第二”時,采用的是一套精密且復雜的規(guī)則體系:首先比較積分,積分相同則依次比較凈勝球、進球數、相互比賽成績(含相互積分、凈勝球、進球數),若仍無法區(qū)分則參考公平競賽積分(黃牌扣1分/紅牌扣3分),最終通過抽簽決定 。更關鍵的是,在評估小組第二排名時,所有球隊與同組最末位隊伍的交戰(zhàn)記錄將被排除,這意味著中國隊贏北馬里亞納群島的10球、澳大利亞隊贏同一對手的14球,均不計入最終排名比較。
中國U22男足現在就站在淘汰的邊緣。前兩輪他們贏了東帝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拿到6分,但若排除與墊底球隊的比賽,實際有效凈勝球僅為1(對東帝汶2-1),而澳大利亞隊的有效凈勝球為19(對東帝汶13-0)。目前整個預選賽里,日本、韓國、伊拉克、烏茲別克斯坦、卡塔爾、伊朗還有澳大利亞這7支球隊,要么積分穩(wěn),要么凈勝球優(yōu)勢大,基本已經鎖定出線名額,而中國隊的命運,全看最后一場和澳大利亞隊的較量。
可這場較量,中國隊的勝算實在不高。澳大利亞隊的球員大多在歐洲次級聯賽或者本國頂級聯賽踢球,身體對抗、戰(zhàn)術執(zhí)行力都比中國隊強,中國隊想保平都得拼盡全力,輸球的可能性反而更大。更麻煩的是賽程帶來的“時間差”——中國隊和澳大利亞隊的比賽,比其他小組的末輪比賽早結束1個小時,一旦中國隊輸球,積分就停在6分,有效凈勝球還可能進一步減少。而其他小組里暫列第二的球隊,比如B組的科威特(4分,有效凈勝球1)、G組的柬埔寨(4分,有效凈勝球1)、J組的印尼(4分,有效凈勝球5),只要在自己的末輪贏球拿到7分,就能輕松超過中國隊的6分。更關鍵的是,這些球隊踢比賽時已經知道了中國隊的結果,完全能根據積分情況調整節(jié)奏,甚至打“默契球”——2018年U23亞洲杯預選賽就有過先例,某支東南亞球隊靠控制凈勝球擠掉了競爭對手,現在這樣的風險,就懸在中國隊頭頂。
更讓中國隊被動的是,連“拼凈勝球”的底氣都不夠。雖然贏了北馬里亞納群島10個球,但根據規(guī)則這些數據不計入排名比較,而澳大利亞隊在有效凈勝球上已經領先中國隊18個。亞足聯的排名規(guī)則中,凈勝球、進球數、相互比賽成績的優(yōu)先級均高于公平競賽積分,一旦多支球隊積分相同,中國隊這點優(yōu)勢很容易被反超。例如,伊朗隊目前有效凈勝球為+10,土庫曼斯坦為+6,若他們在末輪通過大比分勝利擴大優(yōu)勢,中國隊的出線形勢將更加嚴峻 。
其實仔細看,北馬里亞納群島的0-24和中國隊的出線危機,本質上是亞洲足球發(fā)展不均衡的縮影。一邊是連專業(yè)訓練都保證不了的業(yè)余球隊,只能在賽場上當“數據背景板”;一邊是職業(yè)球隊,卻要在規(guī)則漏洞里擔心被“算分”做掉。亞足聯為了擴大參賽范圍,把沒加入國際足聯、近10場正式比賽失球98個的北馬里亞納群島拉進來,既沒保證比賽的競技性,也讓這支球隊成了慘案背景;同時又沒建立有效的默契球監(jiān)控機制,還讓關鍵比賽存在時間差,給“算分”留下空間,這樣的賽程和規(guī)則,本身就不公平。
但說到底,足球比賽的結果終究要靠場上拼出來。中國隊要是想避開“被默契球做掉”的風險,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對陣澳大利亞隊時拼出個好結果——哪怕是平局,都能把出線主動權握在手里。要是真輸了,再抱怨規(guī)則漏洞、擔心對手默契,也改變不了可能出局的命運。畢竟,競技體育里,實力和拼勁,才是最硬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