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爭光最后卻無奈退出!轉(zhuǎn)身奔走土耳其的王一梅,今過得咋樣?

王一梅,這個名字在排球圈里曾是響當當?shù)拇嬖冢目矍蛳衽趶?,砸得對手招架不?。?008年北京奧運會那場對日本的硬仗,她硬是憑一己之力扭轉(zhuǎn)局面,成了無數(shù)人心中的“重炮手”。

為國爭光最后卻無奈退出!轉(zhuǎn)身奔走土耳其的王一梅,今過得咋樣?

可誰能想到,這位為國爭光的王牌主攻,竟在巔峰期被郎平從國家隊“踢”出局,遠赴土耳其謀出路。

這位昔日的排球女神,究竟經(jīng)歷了怎樣的心酸與掙扎?當所有人以為她將就此沉寂,她卻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上演了一場逆襲,如今的她,正以全新身份攪動中國排壇!

泳池“淘汰品”的逆襲

王一梅那身標志性的蠻力,不是什么天賦異稟,更像是一場陰差陽錯的“事故”,1988年,她出生在遼寧大連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因為從小就比同齡人高大壯實,被家人送去學游泳,指望著能靠體格出人頭地。

可誰能想到,進入青春期后,骨骼的瘋狂生長反而成了累贅,在水里,這副高大的身板意味著更大的阻力,曾經(jīng)的優(yōu)勢成了劣勢,游泳這條路,就這么走到了盡頭。

然而,泳池的“棄兒”,卻成了排球場的“寵兒”,2000年,遼寧女排的教練寧冬春一眼就相中了她這副被游泳淘汰的身體,在他看來,這簡直就是為排球主攻手量身定做的完美胚子。

起初,父母還有些猶豫,怕對抗太激烈,女兒會受傷,但在王一梅自己堅持下,12歲的她,從零基礎開始,站上了排球場。

她把那股子原始的力量,用超乎常人的毅力一點點轉(zhuǎn)化成扣球技術(shù),僅僅幾年功夫,這塊璞玉就被時任國家隊主帥的陳忠和發(fā)現(xiàn)。2003年,王一梅的名字出現(xiàn)在了國家隊名單里。

這門“重炮”被國家隊迅速打磨成型,很快就在國際賽場上露出了它猙獰的獠牙,無論是2006年在多哈亞運會上,憑一己之力扭轉(zhuǎn)對日本隊的戰(zhàn)局,還是2011年世界杯上,那記時速高達89公里、直接把對手砸懵在地的扣球,都像是在宣告: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顯得花里胡哨。

身體是榮耀也是枷鎖

力量成就了她,但承載這份力量的身體,也成了她一輩子最沉重的包袱,王一梅的整個職業(yè)生涯,幾乎就是一部與自己身體對抗的血淚史。

她那高大的身材,讓她在控制體重這件事上吃盡了苦頭,她的體重就像是競技狀態(tài)的“晴雨表”,稍微一波動,彈跳高度和移動速度立馬就會受到影響。

為了在場上保持那雷霆萬鈞的爆發(fā)力,她曾進行過堪稱“自殘式”的減重,2007年,她花了短短兩個月時間,硬生生減掉了18公斤,但這種極限操作,讓她的身體變得像玻璃一樣脆弱,沒過多久,一次意外的腳踝扭傷,直接讓她躺了整整半年。

這次重傷,不過是她身體無數(shù)傷痛的一個縮影,年復一年地高高躍起,奮力扣殺,每一次發(fā)力,都是對膝蓋和肩膀的一次磨損。這些慢性勞損日積月累,早已無法逆轉(zhuǎn)。

她這門“重炮”,每一次開火,都在消耗著炮管本身的壽命。力量是她最鋒利的矛,但她的身體,卻是一面過早出現(xiàn)裂痕的盾。

當重炮遇上新戰(zhàn)術(shù)

2013年,郎平的回歸開啟了中國女排一個全新的時代,也幾乎在同一時間,決定了王一梅的命運走向,郎平的排球哲學里,沒有所謂的“奇兵”或“偏才”,她要的是一臺運轉(zhuǎn)精密的戰(zhàn)爭機器,每一個零件都必須是多功能的。

她手下的主攻,不僅要能砸地板,還得能接一傳、會防守,是攻防一體的“全面型戰(zhàn)士”。

而王一梅,恰恰是這臺精密儀器里,那個功能最單一、也最無法兼容的零件,她的進攻火力依然是世界頂級的,但她在一傳和防守上的短板卻怎么也掩蓋不了,有數(shù)據(jù)為證,當時她的防守效率,比隊里的主力低了將近三成,而一傳到位率,更是排在全隊末尾。

郎平不是沒想過辦法,她曾嘗試對王一梅進行改造,讓她從主攻換到接應的位置,甚至專門給她開小灶,狠練后排保障技術(shù),但可惜,收效甚微。一個運動員的技術(shù)風格,一旦定型,想要推倒重來,談何容易。

最終,那個時刻還是來了,2014年世錦賽的大名單公布,上面沒有王一梅的名字。這不是因為她不努力,也不是因為她打不動了,這是一種更殘酷的淘汰,叫做“功能性淘汰”。

她那引以為傲的“重炮”風格,曾是女排攻城拔寨的利器,可當時代變了,當戰(zhàn)術(shù)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六邊形戰(zhàn)士時,這種極致的單一,就成了最致命的短板。

換個賽場再當主角

離開國家隊的聚光燈,王一梅選擇遠走他鄉(xiāng),加盟了土耳其的伊薩奇巴希俱樂部,這段留洋經(jīng)歷,讓她對排球這項運動有了全新的認知,在水平極高的歐洲聯(lián)賽,環(huán)境逼著她去打磨那些曾經(jīng)粗糙的防守技術(shù)。連外國媒體都評價說,“中國的重炮,終于學會了怎么使用盾牌”。

2019年,31歲的王一梅正式告別賽場,但她的轉(zhuǎn)身,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她沒有當教練,而是成了遼寧女排俱樂部的總經(jīng)理和法人代表。

她的戰(zhàn)場,不再是球網(wǎng)前那短短的三米線,而是更復雜、更棘手的董事會會議室,青訓體系怎么搭建?俱樂部商業(yè)化怎么走?球員的工資從哪里來?這些都是她要面對的新問題。

但這個新角色并不好當,2023年,俱樂部因為薪資糾紛,一度讓她被列為失信被執(zhí)行人,這也她切身感受到了中國排球俱樂部在運營上普遍面臨的困境。

結(jié)語

如今的王一梅,正在努力為下一代的排球運動員們,搭建一個更堅實、更可靠的平臺。她偶爾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游泳的照片。水花濺起的那一刻,她仿佛在和那個當年因為身材太壯而被泳池淘汰的小女孩,達成了跨越時空的和解。

從運動員到管理者,王一梅的人生,完成了一次從依賴純粹力量到運用復雜智慧的華麗轉(zhuǎn)型。那門曾經(jīng)讓世界排壇為之震撼的“重炮”,沒有被封存進歷史的倉庫,而是調(diào)轉(zhuǎn)了炮口,對準了未來,為培養(yǎng)中國排球的下一代“新式武器”開辟著道路。

相關(guān)新聞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