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圣依跑贏的不是馬拉松,是整個時代對女性的偏見

黃圣依跑贏的不是馬拉松,是整個時代對女性的偏見

黃圣依跑贏的不是馬拉松,是整個時代對女性的偏見

文||周玲玲

我先生愛好跑步,從2014年5月6日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11年多了。

所以,我也特別關(guān)注跑步的人和事。

我記得2025年3月的一個清晨,威海海邊的風(fēng)還帶著料峭寒意。

42歲的黃圣依沖過全程馬拉松終點線,4小時12分,女子組前三。

她身披熒光綠運(yùn)動服,汗水浸透發(fā)梢,素面朝天,嘴角卻揚(yáng)起一抹近乎倔強(qiáng)的笑容。

那一刻,沒有鎂光燈,沒有紅毯,沒有“豪門闊太”的標(biāo)簽,

只有一個女人用雙腳丈量了42.195公里的人生距離。

全網(wǎng)炸鍋:“這姐瘋了吧?離婚才三個月,怎么反而跑出個新世界?”

可我們更該問一句:

為什么一個女人過得好、活得颯,非得被解讀成“報復(fù)前夫”?

為什么她跑步、自律、健康、自由,非要被貼上“逆襲”的悲情戲碼?

不,這不是逆襲。

這是覺醒。

一、跑步,是最沉默的反抗

時間倒回2023年8月,楊子在直播間一句“她忙著跑步減肥”,無意間撕開了這段婚姻最后的遮羞布。

彈幕刷屏:“離了吧?!?/p>

熱搜霸榜三天。

而黃圣依呢?沒回應(yīng),沒哭訴,第二天就被拍到在北京奧森慢跑,耳機(jī)里放著《野子》,步伐堅定。

她沒罵誰,也沒博同情。

她只是選擇了一種最安靜的方式——跑起來。

心理學(xué)有個概念叫“軀體化療愈”:

當(dāng)語言無法承載痛苦時,身體會替你表達(dá)。

跑步,就是黃圣依的出口。

每一次抬腿,都是對過往壓抑的掙脫;

每一滴汗水,都在沖刷外界加諸于她的“怨婦”“棄婦”標(biāo)簽;

每一步落地,都在宣告:我活著,且清醒地活著。

她說:“跑步不是為了瘦,是為了找回自己?!?/p>

這話輕飄飄,卻重如千鈞。

多少中年女性,在婚姻里耗盡青春,換來一句“你變了”。

可誰又問過:你是怎么被磨平棱角的?是誰讓你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做決定、不敢說“我不愿意”?

黃圣依用跑步給出了答案——

我不需要討好任何人,我的節(jié)奏,由我自己定

二、自律不是苦修,是頂級的自由

很多人驚嘆黃圣依的“凍齡狀態(tài)”:皮膚緊致、體態(tài)輕盈、眼神清亮,說是二十歲少女都有人信。

但真正的“凍齡”,從來不是護(hù)膚品堆出來的。

而是日復(fù)一日的選擇:

每周三次10公里雷打不動,

三十年不碰精制糖,

每天清晨六點起床練“六字訣”呼吸法,

飲食搭配螺旋藻、亞麻籽油,把養(yǎng)生融入日常。

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懲罰,而是一種清醒的掌控感。

北京體育大學(xué)研究指出:

規(guī)律運(yùn)動者的大腦海馬體更大,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更強(qiáng),抗壓閾值更高。

換句話說——

運(yùn)動的人,不容易崩潰。

黃圣依曾在節(jié)目中坦言:“以前我覺得幸福是被人愛,現(xiàn)在我知道,幸福是能好好愛自己?!?/p>

這份愛,藏在每一次咬牙堅持的后半程,

藏在拒絕甜點時的那一秒克制,

藏在凌晨五點半迎著晨光奔跑的身影里。

有人說她“卷”,可這哪是內(nèi)卷?

這是在“躺平”與“內(nèi)耗”之間,走出第三條路:

主動選擇一種有質(zhì)量的生活。

三、她跑的不是賽道,是女性的可能性

別忘了,黃圣依不只是跑者,更是公眾視野中的“中年女性”。

社會對這個群體的想象有多狹隘?

要么是圍著孩子轉(zhuǎn)的“媽媽”,

要么是等著被贍養(yǎng)的“老人”,

再不然就是“該安分”的“前妻”。

可黃圣依偏不。

她在西湖公益跑停下幫受傷跑友按摩腳踝;

她穿大媽裝去蒼蠅館子擼串,笑得比誰都燦爛;

她和74歲的母親同框錄綜藝,像一對閨蜜而非母女。

這些畫面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們打破了某種“正確”的模板——

女人到了一定年紀(jì),就該收斂光芒,低調(diào)退場?

不。

她用行動證明:

中年不是落幕,而是序章。

優(yōu)雅不必靠華服堆砌,自在本身就是光芒。

《再見愛人4》里,她剖析婚姻困境時冷靜得近乎鋒利:“我不是輸給了愛情,是輸給了自己的沉默?!?/p>

而在《是女兒是媽媽》中,她與母親的互動又溫柔得讓人心顫:“原來我們都可以重新長大一次?!?/p>

這種復(fù)雜而真實的立體感,正是當(dāng)下女性最稀缺也最珍貴的狀態(tài):

既清醒,又柔軟;既獨立,又有愛的能力。

四、跑步背后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yōu)楹稳绱丝释澳嬉u”?

黃圣依的故事爆火,折射出一個更深的問題:

為什么大眾如此熱衷“逆襲敘事”?

因為我們都活在一個充滿評判的世界里。

離婚=失敗,

單身=可憐,

中年轉(zhuǎn)型=垂死掙扎。

可黃圣依的出現(xiàn),像一記耳光扇醒了這套邏輯——

人生不是比賽,不需要贏誰,只需要完成自己。

她不是突然“變厲害”,而是終于可以做自己。

那十年豪門生活,或許錦衣玉食,卻未必讓她心跳加速。

而如今清晨五點的跑道上,風(fēng)吹過耳畔的聲音,才是真實的活著。

運(yùn)動機(jī)構(gòu)數(shù)據(jù)顯示:長期跑步者在遭遇重大變故后,心理恢復(fù)速度比普通人快47%。

因為跑步教會人的,不是如何更快,而是如何在疲憊中繼續(xù)前行。

這多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家庭瑣事纏身,年齡焦慮如影隨形……

但我們依然要走,要跑,要向前。

黃圣依的意義,不在于她拿了第幾名,

而在于她讓我們看到:

一個女人,可以在廢墟之上重建自己,而且建得更好。

五、你可以不跑馬拉松,但請保持奔跑的姿態(tài)

當(dāng)然,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跑全馬。

也不是非得像黃圣依一樣戒糖三十年、每天練太極才能算“自律”。

但我們可以學(xué)她:

每周抽出三次三十分鐘,繞小區(qū)快走或慢跑;

少喝一杯奶茶,多喝一杯溫水;

在情緒低落時,試著出門走一圈,讓風(fēng)帶走雜念。

運(yùn)動從不承諾“逆齡”,但它能給你最樸素的禮物:

掌控感。

當(dāng)你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你就更容易控制情緒、時間和人生方向。

就像黃圣依說的:“年齡不是枷鎖,也不是勛章。

它只是一個數(shù)字,真正重要的是,你還愿不愿意出發(fā)?!?/p>

寫在最后:

這個時代總在教女人如何“被愛”,卻很少教她們?nèi)绾巍白詯邸薄?/p>

黃圣依的跑步之路,是一場遲來的自我啟蒙。

她跑過的每一公里,都在告訴所有正在迷茫、壓抑、懷疑自己的女性:

你不必完美,

不必取悅所有人,

不必困在任何標(biāo)簽里。

只要你還在動,就在贏。

套上跑鞋吧。

哪怕只是繞著操場走一圈。

聽一聽心跳,感受一下呼吸。

你會發(fā)現(xiàn)——

原來生命最動人的模樣,不是站在領(lǐng)獎臺上,

而是明明很累,卻 still moving forward。

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劇本”。

跑步不會改變世界,但能改變你看世界的眼睛。

而當(dāng)你開始奔跑,整個宇宙都會為你讓路。

相關(guān)新聞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