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赛季中超联赛首轮战罢,8场比赛竟有4场以平局收场,占比高达一半!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球迷对联赛激烈性的认知,更暴露了后金元时代中超的真实面貌——豪门不再,实力趋同,竞技性与观赏性双双下滑。然而,这看似“平淡”的开局背后,隐藏着中国足球迈向健康发展的微妙信号。
金元足球彻底谢幕:奥斯卡合同到期成标志性节点
2025年1月1日,随着上海海港与奥斯卡的合同正式到期,中超金元时代的最后一份“超级合同”画上句号。奥斯卡,这位曾象征中超烧钱巅峰的外援,过去两年个人收入几乎等同于一支争冠球队的年度预算。
如今,海港从“超级豪门”退化为普通俱乐部,金元足球的辉煌彻底成为历史。中超再无动辄数千万欧元转会费的疯狂,也不再有年薪千万级别的外援霸屏。联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理性时代。
数据显示,中国足协对中超俱乐部全年投入设定的上限为6亿元,但2025赛季实际操作中,争冠球队一线队预算普遍压缩至3亿元,甚至更低。上海海港、上海申花、北京国安、成都蓉城、山东泰山这五支争冠热门,无一例外选择谨慎投入。
而中下游球队预算大多徘徊在1亿至2亿元之间,部分甚至不足1亿元。这种“集体缩水”的现象,正是足协多年倡导“合理投入”的直接成果。
冬窗引援:动作大、花费少,理性成主旋律
尽管首轮竞技性下降,但冬窗的引援市场却异常热闹。16支中超球队共完成333笔球员转入交易,总投入1496万欧元,较去年同期(1314.9万欧元)略有增长。然而,细看数据,标王含金量大幅缩水。
北京国安以125万欧元签下的巴西外援达万成为冬窗最贵引援,成都蓉城租借归化球员德尔加多身价92万欧元紧随其后。相比金元时代动辄数千万欧元的标王,甚至去年谢鹏飞(116万欧元)、泽卡(185万欧元)的身价,今年的“标王”显得寒酸。
其他球队的引援同样低调。浙江队204万欧元、北京国安267万欧元位列前列,但超过百万欧元的俱乐部仅6家,其余多为二三十万欧元甚至零投入的自由转会。
薪资方面,外援顶薪300万欧元、内援顶薪500万元的足协限令形同虚设,实际操作中百万欧元年薪已成为外援标配,中超彻底告别“人傻钱多”的标签。
投入产出比:俱乐部的新生存法则
“过去的高投入违背经济规律,也背离职业足球的发展轨道。现在必须回归理性,投入产出比成为核心考量。”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一针见血地指出。中超与NBA不同,作为开放式联赛,俱乐部无法通过转卖“壳资源”获利,收支平衡成为生存关键。
国企入主中超的趋势在过去两年愈发明显,谨慎花钱成为主旋律。上海申花董事长谷际庆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直言:“球迷渴望冠军,但投资人必须考虑回报。
职业俱乐部需要找到良性循环的突破点,否则将陷入恶性循环。”申花的引援策略便是例证:上赛季仅差一分丢冠,新赛季球迷期待重金砸下顶级前锋,最终却以92万欧元签下米内罗,务实大于豪赌。
造血能力:中超的短板与希望
相比欧洲联赛,中超俱乐部在“造血”能力上的差距触目惊心。目前收入主要依赖三块:门票、地方补贴和联赛分红。球市火爆的队伍门票收入可达数千万元,地方补贴普遍在两三千万元,联赛分红每队约1000万元。
但即便如此,大多数俱乐部仍难盈利。少数不亏本的队伍,需将投入严控在1亿元以内,同时在门票和补贴上做到极致。
“成绩之外,赚钱同样重要。”张庆强调,俱乐部必须加强与球迷的联系,提升C端规模与黏性。过去一年,成都蓉城南看台向清洁工致敬、北京国安工体为去世球迷留专属座位等人性化举动,成为球迷文化建设的亮点。
这些努力虽不足以扭转乾坤,却为商业回报埋下伏笔。此外,地方政府推动体育促消费的趋势,也为俱乐部开辟了文旅结合、社区拓展的新路径。
首轮观察:阵痛期的代价与曙光
2025赛季首轮,平局频出暴露了联赛的阵痛期。上海海港失去武磊、奥斯卡、巴尔加斯后实力下滑明显,节奏与对抗强度较上赛季下降,观赏性大打折扣。但换个角度看,投入降低、实力均衡恰恰是联赛健康发展的前提。争冠球队不再恶意竞争,中下游队伍差距缩小,整个联赛呈现出更为理性的生态。
结合近期热门话题,例如《新京报》报道的“中超冬窗投入回暖但仍谨慎”和《足球报》分析的“金元时代后联赛重建”,不难发现,中超正处于从混乱向秩序过渡的转折点。投入下降并非坏事,反而为俱乐部卸下包袱、专注运营提供了契机。未来,良性循环的突破口或许不在烧钱,而在如何提升造血能力、优化球迷体验。
中超的未来在哪?
2025赛季的中超,没有了金元时代的喧嚣,却多了一份沉稳的希望。平局潮只是表象,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竞技与运营间找到平衡。球迷或许怀念往日的激情,但联赛的长远发展,显然比短暂的热闹更值得期待。你认为,中超能靠理性投入重回巅峰吗?欢迎留言讨论!
#我的宝藏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