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新格局:理性投入与造血功能的崛起》
中超联赛在经历多年“金元足球”的洗礼后,如今已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超级豪门的时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投入产出比成为各俱乐部的核心考量。2025年中超联赛首轮,平局频现,这背后是各队实力的均衡化,更是理性投入的直接体现。
过去几年,中超联赛经历了剧烈的震荡。曾经的“金元足球”时代,超级外援和天价合同频现,但这种模式显然不可持续。2025年元旦,随着奥斯卡与上海海港的合同到期,金元时代最后一份超级合同也宣告终结。海港队从超级豪门回归到普通俱乐部,这不仅是球队的转变,更是中超格局的重大调整。曾经,奥斯卡的个人收入几乎等同于一支争冠球队的全年投入,如今,这种巨额支出已不复存在。
中国足协对中超俱乐部的投入有明确要求,全年投入不得超过6亿元。但从2025赛季的情况来看,争冠球队的一线队预算大多在3亿元左右,甚至更低。上海海港、上海申花、北京国安、成都蓉城和山东泰山是目前联赛中五支有实力争冠的球队,它们的投入相对较高,但与其他球队的差距已大幅缩小。其他球队的投入普遍不足两亿元,甚至有些球队的投入仅为一亿元左右,这符合足协倡导的合理投入原则。
在转会市场上,各队的投入也更加谨慎。据德国转会市场网站披露,2025年冬窗,北京国安以267万欧元的转会费成为中超投入最多的球队,浙江队以204万欧元紧随其后。成都蓉城和云南队的投入分别为148万欧元和145万欧元,津门虎投入125万欧元,泰山队和申花队分别投入95万欧元和92万欧元。超过百万欧元投入的球队仅有六家,其他球队的转会费投入大多只有二三十万欧元甚至为零。
尽管整体投入略有增长,但各队在引援过程中更加注重性价比。成都蓉城租借的归化球员德尔加多和北京国安签下的巴西籍外援达万分别以92万欧元和125万欧元的身价成为今冬国内转会市场的“内外援标王”,但与去年同期的标王相比,身价已有所下降。中超16家俱乐部共完成了333笔球员转入交易,总投入达1496万欧元,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314.9万欧元,但每笔引援都更加谨慎。
在这样的背景下,俱乐部开始重视投入产出比。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指出,中超与NBA不同,中超属于开放式联赛,投入和产出必须更加平衡。近年来,随着足改方案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企进入中超联赛,谨慎花钱成为主旋律。上海申花俱乐部董事长谷际庆在中足联会员大会上当选副理事长后,也明确提出了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性。
然而,中超俱乐部的造血功能仍需提升。与欧洲联赛相比,中超俱乐部在自身造血方面差距明显。中超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门票收入、地方体育管理部门补贴和联赛分红。对于大多数球队来说,每年仍处于亏损状态。极个别不亏钱的俱乐部需要严格控制投入,并在门票收入和管理部门补贴方面做到极致。
中超联赛的新格局已经到来,超级豪门的时代逐渐落幕,取而代之的是理性投入和造血功能的崛起。各俱乐部在谨慎投入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未来,中超联赛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而投入产出比将成为各俱乐部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