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杯半決賽即將在本周中打響。法甲班霸巴黎圣日耳曼半決賽的對手是法乙球隊敦刻爾克。
歷史上,敦刻爾克俱樂部從未征戰(zhàn)過法甲聯賽。本賽季法乙聯賽,他們身處升級附加賽區(qū)。
但本賽季的法國杯,敦刻爾克卻一黑到底。1/8決賽,敦刻爾克通過點球大戰(zhàn)淘汰了將馬德里雙雄斬落馬下的里爾。
1/4決賽,敦刻爾克再次逆襲,3-2逆轉法甲球隊布雷斯特晉級法國杯半決賽。
一路上,敦刻爾克淘汰了兩支征戰(zhàn)歐冠的法甲球隊。這一次,他們遇到了法甲班霸巴黎圣日耳曼。
敦刻爾克在球迷心中的地位并不高,但卻是歷史迷和軍事迷研究的重點。因為它是英格蘭以32萬英鎊的轉會費將其交給法國。這筆轉會費,見證了英格蘭、法國兩個歐洲頂級豪強的轉變。
此外,它也見證過二戰(zhàn)歷史上著名的大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
名字來源于荷蘭語的城市,幾經轉手
敦刻爾克的名字Dunkirk,它的名字卻起源于荷蘭語,翻譯過來就是沙丘中的教堂。
西羅馬滅亡后,西歐地區(qū)被日耳曼人政權占據。他們的一支法蘭克人曾建立起地跨中西歐的大帝國法蘭克帝國。
與此同時,日耳曼人的另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昂撒人)跨越英吉利海峽,占領不列顛島的東部、南部即英格蘭。
后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敦刻爾克所在的地區(qū)被劃歸西法蘭克,即法王的藩屬國弗蘭德公國。
法蘭克人、盎撒人開啟了封建化的進程。
公元8世紀時期,法蘭克國家、英格蘭遭遇了維京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的騷擾。
當時的法蘭克國家沒有像中國一樣建立中央集權,而是地方分封。因此,土地往往不屬于中央政府。
公元960年,佛蘭德伯爵鮑德溫三世在斯海爾德河南側的一座漁村建立海岸城堡。
在排干的沼澤上,當地人修筑了一座教堂。這座城市名義是臣服于法蘭西(西法蘭克),實際以荷蘭語(與德語同屬于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為主,這座城市就是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所在的尼德蘭地區(qū),歷來是爭奪的焦點。
敦刻爾克長期屬于弗蘭德伯國。
在中世紀的歐洲,王朝聯姻是家常便飯。土地,往往是王朝聯姻的嫁妝。因此,敦刻爾克也曾作為王朝聯姻的嫁妝,在歐洲幾個王朝來回轉手。
15世紀末,敦刻爾克經過哈布斯堡王朝的聯姻,成為了西班牙的一部分。
16世紀中期,尼德蘭北部爆發(fā)了反對西班牙的起義。敦刻爾克始終掌握在西班牙手里。為了切斷起義者的財路,西班牙將敦刻爾克打造成了海盜之城。
敦刻爾克人,曾經就是海盜劫掠的代名詞。
從英格蘭到法國
敦刻爾克曾經在弗蘭德伯國、西班牙之間來回切換。17世紀時期,這座城市的主要操盤者變成了西歐兩大列強——英格蘭和法國。
1649年,英格蘭爆發(fā)了資產階級革命,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英格蘭成立共和國。
與此同時,法國在路易十四的帶領下,變得空前強大。
英格蘭進入了克倫威爾統(tǒng)治時期。
克倫威爾和路易十四統(tǒng)治期間,西班牙的霸權走向衰落。尼德蘭北部7省脫離西班牙獨立,即荷蘭。西班牙依然保留了敦刻爾克作為劫掠基地。
北海的海盜橫行嚴重影響了英格蘭的海外貿易,英格蘭希望發(fā)動對于西班牙的戰(zhàn)爭。
法國覬覦南尼德蘭的土地。因此,克倫威爾與路易十四達成協議,法國收獲南尼德蘭的土地,英格蘭則可獲得敦刻爾克。
1658年,英格蘭、法國與西班牙在敦刻爾克爆發(fā)了敦刻爾克戰(zhàn)爭。
英法重創(chuàng)西班牙軍隊,西班牙不得不與法國簽署了《比利牛斯條約》,西班牙將南尼德蘭的土地割讓給法國。
法國則把敦刻爾克作為酬謝,送給了英格蘭。
英格蘭擁有了歐洲大陸的橋頭堡。
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去世。克倫威爾去世后,英格蘭再次陷入混亂。在此情形下,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回歸,繼任英格蘭王位。
查理二世復辟之后,做出了一個新的決定,將敦刻爾克以32萬英鎊的轉會費,將其交給了法國。從此之后,英格蘭不再擁有歐洲大陸的土地,成為了一個以海洋文明為主的國家。
法國則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
查理二世之所以這么做,第一,因為英格蘭歷史上是一個傳統(tǒng)的海洋文明國家,守住不列顛本島對于英格蘭來說意義重大。歐洲大陸并不是英格蘭發(fā)展的重點。
其二,這里是克倫威爾的政治遺產,查理二世希望與其劃清界限。
其三,可以滿足英格蘭王室奢侈的消費。要知道,當時一個英格蘭普通農民年收入為12-15英鎊。32萬英鎊不僅可以建立龐大的海軍,還有一部分流入英格蘭王室的金庫,幫助其建立奢侈的皇宮。
流入法國之后,敦刻爾克成為了法國重點建設的軍港。從17-19世紀,它見證過法國、英國(1800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后,稱為英國)多次的斗爭。
19世紀末,隨著德國的崛起,英法關系逐漸走向緩和(英法共同對付德國),敦刻爾克迎來了為數不多的和平時期。
寫進二戰(zhàn)歷史
敦刻爾克被人們所熟知,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有著密切關系。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zhàn)爆發(fā)。英法居然對于德國的侵略行徑無動于衷,采取了綏靖政策。實際上,英法的想法很簡單,希望德國入侵蘇聯,自己坐山觀虎斗。
一個月后,孤立無援的波蘭滅亡。隨后,德國相繼滅亡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
縱容侵略者,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940年,德國再次向法軍發(fā)動進攻。
這一次,德國沒有選擇直接與法國硬剛,而是打下了比利時之后直接抄后路直搗黃龍,將法國占領。
英法聯軍被困在法國邊境的小城敦刻爾克。
面對來勢洶洶的德軍,英國發(fā)起了著名的閃電行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從5月26日之后的短短幾天,有大約33萬聯軍從敦刻爾克撤回到倫敦的土地上。
2017年,美英法荷四國拍攝了電影《敦刻爾克》,紀念歷史上這一偉大的時刻。敦刻爾克因為這次大撤退,被寫進了二戰(zhàn)的歷史。
如今,漫步在這座城市,我們依然可以聆聽著屬于這里的故事。
南尼德蘭的商貿繁榮、英法爭霸、還有那次大撤退,讓敦刻爾克這座人口只有7萬的小城成為了歐洲的歷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