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涉及“球風相克”的現(xiàn)象,我說一下球風相克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說一下球風。球風這個詞嚴格意義來講并不是足球的專業(yè)術語,它只是通俗的說法,更加嚴謹?shù)闹v法應該是戰(zhàn)術風格或者戰(zhàn)術配置,是指一支球隊攻防轉換、節(jié)奏的時候所具備的套路。
打個比方,巴薩弗里克的高位逼搶和后防壓上。
熟悉弗里克戰(zhàn)術的球迷們會很清楚,他的打法特點會比較激進,崇尚進攻,陣型的話會壓得比較靠上,后防前移會比較高,防線有時候會來到中圈附近。
這種極富高壓、攻擊性的打法,陣型提前,會使得球隊的進攻層次感會比較鮮明,從后到前的傳送轉移過程里會有大量的持球推進路線。
看巴薩比賽,你會覺得很爽,每場比賽都會進好多個球,很有觀賞性。
但是矛與盾它是相克的,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戰(zhàn)術。弗里克的打法固然好看,但是他也有缺陷,就是防線空檔會比較大,尤其是身后這個環(huán)節(jié),經(jīng)常會被對手利用,利用縱深打一些反擊的推進套路。
防守上,巴薩的注意力也會顯得不夠集中,體能下降時經(jīng)常會被對手抓住機會打一些反擊機會,這會使得球隊的丟球數(shù)會大幅度增加。
這賽季巴薩大比分的比賽很多,與國米都是大比分,跟皇馬也會有4:3這樣的進球盛宴,可見巴薩的防守也不是密不透風,他們也是有弱點的。
小因扎吉就很擅長抓巴薩的攻防轉換的空間,來打一些推進的場面,這也讓國米能夠從他們身上獲得勝利,最終挺進歐冠決賽。
像國米和巴薩的這種對局,就屬于“球風相克”局,意大利人擅長的反擊戰(zhàn)術,正好切中了巴薩的命脈,抓住弱點一招致命。
回到世界杯的賽場上,意大利克德國,德國克阿根廷等問題上,其實道理也是相通的。
就拿意大利克德國這點來講吧。
為什么德國隊會被意大利克呢?早期兩支球隊相遇的時候,會是意大利勝利的局面比較多。
這是因為德國人擅長的會是“陣地戰(zhàn)”,擅長傳中、起高球還有遠射等進攻模式,他們的打法會較為傳統(tǒng),德國隊比較弱的一點,是在于這支球隊一直以來缺少優(yōu)質的邊鋒,像利特巴爾斯基這樣的爆破點球員偏少。
球隊大多數(shù)球員,都有點偏控制型而非爆破手,陣容里會缺少像羅本那樣的邊路能夠一己之力、扯開對手防線的人。
進攻中,德國隊較為欠缺的會是“硬解”能力。
這點上,意大利人正好克德國,意大利最不怕的,就是沒有破壞性的進攻手段。鏈式防守、區(qū)域協(xié)防等特點,是意大利的拿手好戲,他們的防守密不透風。
德國隊起高球、傳中,還有遠射等方式,意大利根本不怕。
球隊有高點,防守的層次感又好,常能把德國隊的進攻防得找不到北,任憑對方怎么攻,意大利就是巋然不動,沒有太好的辦法。
兩軍相持,體能下降的時候,意大利的反擊就能奏效,利用你注意力不集中的瞬間,就能尋覓良機獲得勝利。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和德國隊的半決賽,就是他們球風相克的典型畫面,意大利是如何用堅固的團隊防守來化解德國隊攻擊的,整場面對意大利,德國隊進攻的機會都不多,加上布馮、卡納瓦羅等人多次神奇的防守表演,也讓德國隊嘗到了失利的苦果。
德國克阿根廷,也差不多如此。阿根廷的球風較為細膩,崇尚地面,但他們整體身體對抗還有打法上比起德國人會比較吃虧,德國隊那種高舉高打、直接的策略,會使得阿根廷隊疲于奔命,球風方面也存在相克的跡象。
換句話說,球風相克利用的就是“球隊或者球員之間的差異性”,再強的球隊,他們都會有弱點的,不可能存在毫無弱點的地方,兩支球隊相遇,需要抓的就是這些細節(jié),然后通過合理的戰(zhàn)術來達到勝利的目的。
說理論估計還不太好解釋,我再舉個通俗的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比如大家去踢野球,臨時組隊,然后組隊之后,你發(fā)現(xiàn)對方的中后衛(wèi)身材都很矮,身高的話也就只有1米7左右,恰好你隊伍里面有個高中鋒,身高將近1米85,身材的話也是很強壯。
這時候你要怎么踢才能獲勝呢?
很簡單,也別想什么太復雜的,就是起高球。盡可能地在禁區(qū)附近45度或者肋部的區(qū)域,多傳一些高空球到禁區(qū),然后由高中鋒去搶點。
先不管他能不能射門進球,先卡住有利位置,占據(jù)禁區(qū)空間即可。
接著后插上的球員隊友,立刻圍繞在中鋒身后爭搶第二落點,要是高空球下來能有機會,立馬尋覓機會去射門。
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但這會非常有效,有時候球風相克的戰(zhàn)術實施,就是這么簡單直接。
看起來沒啥太大的技術含量,但往往就是最有效的做法。
足球場上,這種戰(zhàn)術的變化和抓弱點的能力是需要的。往往一個弱點被抓住了,就會導致局面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走,跟戰(zhàn)爭非常相似。
這也是足球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