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禪身為跳水運動員,東京奧運會上,以幾乎完美的表現(xiàn)驚艷世界,一躍成名。
年僅14歲的她,憑借天賦與冷靜征服了全場觀眾,
也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天才少女”的代名詞。
就連跳水天后郭晶晶都為之鼓掌。
一時間紅遍網(wǎng)絡,甚至在她放假回家的時候,
有網(wǎng)友跑到她老家,一睹奧運冠軍的養(yǎng)成方式。
然而,這份榮光在巴黎奧運會前夕戛然而止。
由于訓練中積累的傷病無法繼續(xù)堅持比賽,
全紅禪無奈退出了巴黎奧運跳水陣容。
對于一名尚未成年的運動員來說,這是理性且無奈的選擇。
但網(wǎng)絡上,一些所謂的“粉絲”與“體育愛好者”卻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她。
“裝病躲戰(zhàn)”、“怕輸不敢上”、“壓力一大就崩了”。
這些言論令人觸目驚心,更何況對方還是一個未成年。
曾經(jīng)的熱愛變成了苛責,曾經(jīng)的祝?;癁榱死淇岬膶徟小?/strong>
他們忘了,她才不過17歲,還處在人生的初期,她需要的是保護與支持,
而不是咄咄逼人的質(zhì)疑與辱罵。
更諷刺的是,這些攻擊全紅禪的人,往往以一個“國家榮譽的守護者”的高高姿態(tài),
去用最傷人的語言,攻擊這個給國家?guī)順s譽的小姑娘。
卻絲毫忘了應該尊重這個為國拼搏的年輕運動員的身體與心靈。
在他們眼里:你是冠軍,就必須永遠贏;
你受傷退賽,那就是你軟弱、背叛、讓我們失望。
可他們忘了,冠軍也是人,也會生病,也會傷心。
這種病態(tài)的心理情緒,本質(zhì)上是對運動員人格的異化。
他們不再被視為鮮活的人,而只是被當作滿足觀眾期待的工具。
繼全紅禪之后,陳芋汐成為新“靶子”
巴黎奧運會前夕,全紅禪因傷無法參賽,只能抱憾退出比賽。
作為東京奧運會的奇跡女孩,她的退出令人遺憾,卻也是無奈之舉。
運動員拼的是極致的身體極限和精神毅力,傷病都是常態(tài),
不是她選擇“退縮”,而是她不得不退出。
當全紅禪因傷無緣巴黎,陳芋汐臨危受命,
在跳臺上一躍而起,為中國跳水隊贏得了女子10米臺金牌。
這本是一場完美的逆轉與勝利,原本應該收獲掌聲和尊重。
陳芋汐本可以帶著這些榮譽與掌聲,結束這一場漂亮的戰(zhàn)斗。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輿論的風向并沒有像她預想的方向發(fā)展。
陳芋汐原本是被期待的“冠軍候選人”,轉眼卻成了被質(zhì)疑的“替代者”。
一些聲音開始淡化她的努力,質(zhì)疑她的冠軍含金量。
甚至更有甚者說“如果全紅禪參賽,冠軍會是她嗎?”
“她不過是占了傷病的便宜”、“跳得再好也比不過紅禪的天賦”。
社交平臺上甚至出現(xiàn)了“她不配”的相關標簽,拉踩、比較、惡意剪輯視頻開始泛濫。
陳芋汐的奪冠瞬間被解構成“運氣”、“內(nèi)部安排”等陰謀論的素材,
她本人也從“跳水天才”變成了“紅禪的替身”。
她的成功不是天降好運,而是一步一步跳出來的。
她從10歲開始就練習跳水,刻苦訓練多年,
并在2021年獲得世錦賽冠軍,是跳水隊公認的頂級選手之一。
然而部分人似乎更熱衷于“搞對立”:誰的光芒更亮,就意味著另一個人被遮住了。
就像陳芋汐奪冠,全紅禪的光芒就會被遮住。
可是,這一對冠軍姐妹花誰并沒有被冠軍光芒保護,反而都是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語言攻擊。
可她們待的是體育圈,并非娛樂圈。
這些輿論的聲音并非源自真正的體育迷,而更像是飯圈文化的投射。
在娛樂圈看膩了“唯粉”、“對家”、“塌房”,如今又開始霍霍到體育圈。
原本相互成就、相互扶持的兩位隊友,被強行撕裂成競爭對立的面。
一個人奪冠,另一個人就必須被神化,勝者反而要被質(zhì)疑和抨擊。
大家仿佛就只能接受只有一個冠軍。
只要你一次奪冠,你就只能一直奪冠。
只要你沒有奪冠,你就永遠不能是冠軍。
一旦超出了這個定論,就會引起網(wǎng)友們的不滿,可體育界沒有常勝將軍。
這份壓力,是她們不該承受的。
當體育也“飯圈化”,我們正在失去真正的競技精神。
飯圈的“殘酷”
陳芋汐和全紅禪的遭遇,也暴露了體育圈正在被一種惡俗文化侵蝕。
那就是將競技體育娛樂化、飯圈化。
運動員不再只是靠實力說話,而是你是我喜歡的那個,那你就必須贏。
如今,當它蔓延到體育圈,帶來的不僅是對運動員心理的傷害,更是與體育精神相悖。
競技結果有輸有贏,運動員應該受到尊重。
但當一部分人將勝負簡化為“情緒宣泄”的出口時,體育就不再純粹,
運動員也不再被當作人來看待。
全紅禪受傷,她不是懦弱,而是勇敢地直面自己的身體極限。
陳芋汐奪冠,她不是“替代品”,而是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體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預測性和人性的復雜。
我們不能控制網(wǎng)絡的全部聲音,但至少可以在面對冠軍和傷者時,給出應有的尊重與理解。
別讓飯圈的惡俗風氣,污染了跳水臺上那一瞬間的純粹與光芒。
別讓這些本該被尊敬的年輕運動員,在勝利與傷病之外,還要面對輿論的刀鋒。
她們已經(jīng)夠努力了,我們該做的,是給予掌聲,而不是標簽與傷害。
希望大家都可以嘴下留情,營造一個健康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