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球隊才有資格拿歐冠?

什么樣的球隊才有資格拿歐冠?

記者寒冰報道 什么樣的球隊才能問鼎歐冠?卡塔爾王室九年砸了13億歐元只換來一次決賽機會,曼城12年來投資了18.5億,卻連決賽門檻都沒摸到……今年的歐冠還在給歐洲的石油資本繼續(xù)上課,當初阿布用8.5億歐元砸出歐冠獎杯的神跡,在當今的世界足壇,似乎再難復刻。

那么傳統(tǒng)“貴族”們,就可以依靠所謂的豪門底蘊和青訓碩果,輕松成為歐洲王者嗎?皇馬歐冠三連冠的投入達到6.2億歐元,克洛普上任后利物浦投入了將近5.7億歐元,拜仁在上次奪冠后同樣在球市砸了接近5.5億歐元,這還不包括他們依靠班霸優(yōu)勢免費得到的萊萬多夫斯基和格雷茨卡。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豪門量級的投資,更是萬萬不能。至于如何避免巴薩在巴托梅烏任內5個賽季砸出9.65億歐元,卻距離歐冠越來越遠,甚至一次次淪為笑談的尷尬,則需要學會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當傳統(tǒng)豪門被迫加大投入時,經營細節(jié)和引援選擇,將成為決定俱樂部能否成功的終極原因。

巴黎圣日耳曼在光明球場的失敗,以及之前曼城更早的出局,讓人們看不到石油資本在阿布拉莫維奇之后,再用錢砸出歐冠獎杯的可能。巴黎圣日耳曼已經竭盡全力,而且事實上如果不是運氣欠佳,內馬爾、姆巴佩和迪馬利亞能抓住三次絕佳機會中的任何一次,他們就可以完成卡塔爾王室的終極夢想。但足球世界沒有如果,否則切爾西早在12年前的莫斯科大雨之夜就能讓阿布在家門口享受為俄羅斯帶來足球榮耀的無上美譽。

為何弗洛倫蒂諾為“銀河艦隊”二期燒了6.2億歐元才拿到闊別12年的歐冠獎杯?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后,足球工業(yè)的豪門“門檻”越來越高,無論新貴土豪還是舊時王謝,都要接受資本泡沫帶來的“燒錢”的生存法則。

這也是為何2004年的波爾圖以來,16年的歐冠獎杯被7家頂級豪門壟斷,除了切爾西2012年打破傳統(tǒng)貴族階層之外,其他試圖沖破頂級豪門天花板的新貴全部鎩羽而歸。

無論切爾西、曼城、巴黎圣日耳曼還是馬競、多特蒙德,此前都不是歐冠經驗豐富的頂級豪門,要在短期內砸錢堆出一支足以具備爭冠實力的球隊,除了燒錢別無捷徑。因為他們缺少皇馬、巴薩、尤文、拜仁們的底蘊,僅依靠俱樂部魅力用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吸引頂級球星的可能微乎其微,這樣的先天不足下,只有用足夠多的金錢,才能改變球星們職業(yè)生涯下一站去向的選擇。這方面,巴黎、曼城和切爾西都深有體會,內馬爾就是這種用金錢改變底蘊優(yōu)先選擇的代表。

西蒙尼只花了5400萬歐元就帶領馬競時隔40年殺入歐冠決賽,但這只是罕見的個例。事實上,2013/14賽季馬競的主力班底,實際市場價值與皇馬的差距并不大。在那之后的六年里,西蒙尼在球市投入了8.7億歐元,換來的卻是只進過一次決賽的結局。足以說明在如今的足壇,有錢真的不是萬能的,甚至可以說,切爾西在2012年的表現,真的只是極個別的小概率事件。

土豪球隊為何如此砸錢,足夠湊出牌面上成為爭冠熱門球隊,卻幾乎始終功虧一簣呢?除了時運不佳的偶然性,還在于這些球隊最初能夠吸引的都并非最頂尖的巨星,購買策略也是頭重腳輕,重進攻端輕防守端,而在兩回合或一回合就要決定勝負的杯賽,首先立于不敗才是爭冠的根本。這方面,切爾西率先因穆里尼奧悟到精髓,也還是需要9年時間才能等到天時地利人和皆齊備,終有大成。而曼城、巴黎在防守端還在不停地繳納高昂的學費。

2004年以后,歐洲足壇富者愈富,歐冠獎杯得主的高度壟斷背后,冠軍們雖然各自的建隊理念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足球本身的內在規(guī)律:明確的戰(zhàn)術思路,四線突出的軸心領袖球員,足夠穩(wěn)定的防守發(fā)揮和足夠高效的得分效率,再加上必備的運氣,才能成就冠軍。因此,砸錢是必要的,但引援是否能物有所值,在關鍵位置得到關鍵的補充,才是成功的基石。

今年決賽的兩支球隊巴黎圣日耳曼和拜仁就是典型的對比,巴黎圣日耳曼熱衷于在中前場堆砌巨星,而中后場方面卻沒有像利物浦引入范戴克那樣的操作。防守端上,他們雖有培養(yǎng)成型的嫡系青訓碩果金彭貝,但老邁的席爾瓦依然還是主力,馬基尼奧斯被推上后腰位置,也是為填補這個位置缺乏強力球員的空缺。多年來,巴黎一直試圖解決中后場沒有頂級中衛(wèi)和后腰的問題,遺憾始終沒有成功。

相比往年總是被巴薩、尤文等頂級豪門早早淘汰,今年巴黎能殺入決賽很大程度受益于上佳的淘汰賽簽位和賽制的改變。他們一路遇到的都是亞特蘭大、萊比錫這樣的歐冠新丁,決賽碰到經驗豐富的拜仁,巴黎最終還是沒有經受住考驗。除了經驗不足,最大的問題就是燒錢沒有燒到正確的地方,球隊在中后場有過于明顯的短板,再加上維拉蒂受傷導致的影響,敗是大概率,勝才是奇跡。

反觀拜仁,11場歐冠全勝,淘汰賽的對手是更強大的前冠軍得主切爾西、巴薩,決賽前4場淘汰賽18個進球,依靠的是全面進入成熟期,磨合非常穩(wěn)定的中前場組合。在中后場,蒂亞戈和格雷茨卡的組合明顯成熟于巴薩過于年老的搭檔,防線的年輕化進程也比皇馬、巴薩和巴黎更好,中前場的磨合熟練度也高于對手。

更重要的是,拜仁的班底沒有明顯的短板,中前場的雙套配置無論誰出場,都能有相差無幾的表現。但這一點,切爾西、巴薩、里昂和巴黎都無法做到。8比2大勝巴薩的比賽中,巴薩的替補席上的球員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16年來先后奪得歐冠的7支球隊,如果仔細觀察,可以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相比他們決賽的對手,這些球隊的技戰(zhàn)術素養(yǎng)、團隊精神、板凳深度以及影響勝負的最短板方面,都普遍占優(yōu)。決賽有瞬息萬變的突發(fā)事件,關鍵球員的受傷、紅黃牌、差之毫厘未能把握住的機會,都是小概率事件,就像這次決賽博阿滕的受傷一樣。但如何能在出現突發(fā)事件后,合理調配現有資源,盡可能減少主力球員缺失帶來的影響,才是決定比賽的勝負手。

并非每屆歐冠的奪冠大熱門能夠笑到最后,最終左右勝績的因素在于均衡:不僅是每個戰(zhàn)術位置上的發(fā)揮相對均衡,還在于除了把握機會能力更高之外,防守端失誤更少的均衡。足球比賽畢竟是11個人,復賽后甚至是16個人的比賽,任何一個人的致命失誤,都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但如果能夠通過引援、訓練、比賽、臨場調整,不斷將攻防兩端保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平衡狀態(tài)下,勝負的天平就會傾向于平衡優(yōu)勢更大的一方。

巴黎圣日耳曼的確在進攻端足夠強大,內馬爾、迪馬利亞都有歐冠決賽經驗,姆巴佩還曾以主力身份拿到過世界杯冠軍。但在這支球隊的其他位置,相比歐冠甚至世界杯傳統(tǒng)經驗豐富的拜仁,巴黎人的不平衡就出現了問題。蒂亞戈·席爾瓦不僅老邁,也早已被證明不是“大心臟”的防線領袖。相反,拜仁不僅在進攻端有狀態(tài)出色的萊萬、科曼,中后場的配合默契度和均衡性都高于巴黎。

巴黎依靠前場的進攻三叉戟可以制造更多殺機,甚至有足夠機會率先進球,但笑到最后的是拜仁,也就證明了巴黎在中后場還需要更多高水準的球員,完成球隊的均衡性戰(zhàn)略調整。

相關新聞

RELATED NEWS